2024年,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召开全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和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1+N”政策文件,为新征程上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
一年来,我区工信系统和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10+5+4”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全区工业体系更健全、产业结构更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为广西经济固本培元,不断锻造新的竞争力。
向“高”攀登 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2024年,我区工业经济画出了一道昂扬的发展曲线——
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二季度实现“双过半”,三季度加快发展,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向上的曲线,勾勒出的是奋进姿态,更是发展的韧劲。
工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越要筑牢这个坚实支撑。
2024年,在总结过去三年工业振兴阶段性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区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吹响了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的号角,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群链升级、项目增量提质、智改数转赋能、企业培优育强、绿色低碳转型、园区能级提升、开放引领发展八大行动,以最大力度推动工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发展的根基。
一年来,我区工信部门精准施策稳增长,建立扩大生产、扭负为正、新建上规达产、拟投产上规四张重点企业清单,加强旬监测旬调度,实施厅领导联系服务各市稳增长机制,完善厅市“双向清单”机制,落细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逐季出台150余条稳增长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自治区、市两级选派600名专业干部组建14支实体经济服务员工作队,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工作专班,深入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一线,24小时响应企业诉求、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024年,共协调解决企业稳增长、审查审批、政策兑现等方面困难问题5130个,推动电力市场用户结算价格平均下降5%,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下降1.2元,企业连续两年对全区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
一个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有的放矢,有力激发了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优化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上、提速增效。
贡献大——预计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或有望突破8000亿元,工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工业对GDP增长贡献近五成;规上企业从业人员超130万人、同比增长2.7%左右,工业领域新增城镇就业超12万人。
效益好——2024年,工业税收同比增长7.6%,占全区税收比重42.5%,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7%,排全国第二位,其中,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跃居全国第一。
后劲强——2024年,全区累计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玉柴规模倍增工程等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22项,实施“双百双新”产业项目620项、“千企技改”项目1095项。预计全年全区工业投资完成3400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重稳步提升,工业投资企稳回升,为工业持续向好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2024年,全区工业经济扛起了‘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主引擎’。”有关专家表示。
向“新”突破 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
飓芯科技成功攻克氮化镓高端光电子芯片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巨头企业垄断;
柳钢成功研制超高纯度氦气,让广西跻身战略性稀有气体资源新赛道;
国内首条规模化民用航空轮胎生产线在桂林建成投产,国产民航轮胎实现翱翔蓝天的梦想;
广西华虹真丝炼白后整理技术创新项目填补我区丝绸炼白环节空白;
……
不同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折射的是广西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不懈探索。
2024年,我区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掘新机,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中开新局,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32%。一系列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倍、3.1倍、1.4倍。全区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76.6万辆,同比增长76.5%。北海光伏玻璃产能跃居全国前三。
向“优”。统筹7910万元资金支持10个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统筹1.6亿元资金支持43个制造业创新成果大规模工业化项目,试点建设广西高端稀土功能新材料创新中心等7家广西制造业创新中心。2024年,全区新认定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40家,新增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在库38家。
向“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一行一策”推进优势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诊断,认定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1家、智能工厂35家、数字化车间80家,目前已累计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7家、智能工厂338家、数字化车间277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向“绿”。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绿色低碳改造,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生产线比例达43.26%,高于国家30%的比例要求。全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累计149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个、累计17个,绿色工厂产值占规上制造业比重35%。2024年,预计全区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以上。产业“含绿量”正不断转换为发展的“含金量”。
向“链”发力 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当前,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由单个技术产品的竞争转化为配套能力的竞争。
如何做好强链补链稳链工作,锻造广西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2024年,我区编制和深化产业布局全景图,明确19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企业、项目、链条、集群为发力点,推进强企补链扩群,打造若干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先进制造业集群。
向内,培优育强。建立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增自治区级链主型龙头企业40家、累计70家。桂林广陆数控、广西国盛稀土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7家。新增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5家、累计917家,认定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33家、累计13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50家、累计1804家。大企业树大根深、中小企业开枝散叶,成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向外,招大引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有序转移,我区连续两年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2024年签约项目360个、计划投资3741亿元,与东风集团签订了“龙行工程”框架协议,签约项目数量、规模、质量和社会影响实现新的突破。两次对接活动共签约项目716个,其中348个项目落地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目前,716个签约项目已开工315个、开工率44%,竣工94个。
内与外的共进,推动我区产业集群培育实现提档升级。2024年,我区机械装备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区3000亿级产业3个、2000亿级产业4个,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为主的材料工业产值超万亿元,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
目前,全区已认定12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土方工程机械零部件、光伏压延玻璃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分别为11个、24个;新增6个自治区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食品特色产业。
化点为珠,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一批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正在八桂大地上加速崛起,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征程再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节点,我区工信系统聚焦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产业“串珠成链、织链成网、集群发展”为牵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提质扩量,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向好态势,奋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增添强劲动力。
来源: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